华工科技 - 创新联动美好世界

专业的行业资讯 最新公司新闻

首页 动态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经济日报》 坚持自主创新、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009-03-12
播报新闻
        百年前,举世闻名的“汉阳造”成就了武汉工业重镇的美誉;百年后的今天,武汉正向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冲刺。  
 

  装备制造业是“武汉制造”的重中之重。据了解,武汉市“十一五”期间确立的两大支柱产业汽车和电子信息,其中约七成是装备制造业。2007年5月,武汉市出台《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绘就了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将集约发展九大产业集群,重点构建三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到2010年,武汉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达2300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为1105亿元,而2300亿元的目标意味着再造一个“武汉装备”。
 

       “退二进三”   盘活老工业基地
 

  经过长达6年的酝酿,2007年11月底,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终于启动了整体搬迁。有着50年历史的武重曾被誉为机床制造业的“亚洲明珠”,整体搬迁完成后,重新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武重,年产值有望达到20亿元,比现在翻一番。
 

  武重整体搬迁是武汉市实施“退二进三”战略的重要一环。2006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市区大型工业企业将从城市二环内的中心城区退出,中心城区将大力培育第三产业发展。
 

  按照规划,2011年以前,武汉将有400家工业企业告别中心城区。2007年一批老牌国企步入集中迁建期:武锅、长江动力集团新基地相继落户江夏区,与武重齐聚东湖开发区;武钢在中心城区的中南轧钢公司、汉阳机械厂、汉阳钢厂等9家工厂全部搬往阳逻。武重整体搬迁的同时,由南车集团下属的株洲车辆厂、武昌车辆厂、江岸车辆厂、铜陵车辆厂等整合而成的中国南车集团长江公司厂区,在江夏区破土动工。这项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搬迁计划完成后,将建成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基地。
 

        “武汉部分老工业企业包袱沉重,通过迁出中心城区,实施土地置换,能够轻装上阵,将迎来新的生机。”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伍新木认为,老企业搬到新家,意味着武汉装备制造业走上复兴之路。
 

  在武重集团董事长陈国新看来,企业通过土地置换外迁,将形成一个多赢局面,不仅可以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而且土地置换获得的资金,将着力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搬迁无疑是一次技术升级的机会,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国新说。
 

   “随着一批企业搬迁、扩能,武汉整个机械装备产业园销售额可达70亿元至80亿元。武汉东湖开发区将成国内机械装备业一极。”湖北省社科院长江经济研究所教授彭智敏表示,通过“退二进三”盘活老工业基地,武汉经济将转向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实现“繁荣在中心城区、实力在远城区”的历史性转换。
 

  联合重组  做强“高精尖”产业
 

  如果说“退二进三”盘活“武”字头企业,让武汉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活力,那么近年来,激光产业的强势崛起,则为武汉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精、尖”增添了砝码。
 

  激光技术是20世纪与原子能、半导体及计算机齐名的四项重大发明之一。随着光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激光产业的主力军。武汉东湖开发区依托“光谷”品牌,集中50多家企业,形成了国内独有的激光产业群,排名前四位的激光企业,武汉占有三席,分别是光谷激光、楚天激光和华工激光。激光产品一项,武汉企业占据全国市场份额一半。
 

     近年来,激光对传统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日益重视,激光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有专家测算,未来5年中国激光产品市场需求将超过600亿元。   
 

        武汉的激光产业处于领先地位,但并非高枕无忧。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邓树森向记者坦言,武汉的激光企业已有数百家,但总产值却难与深圳大族激光一家相比,连原来是武汉激光企业强项的激光打标,现在也被大族激光占据了全国市场70%的份额。盘子大而散、过于注重个别技术指标、产供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是武汉激光产业的“软肋”。
 

  做强激光这一“高、精、尖”产业,武汉该如何破题?2007年11月28日,激光切割设备领域的两大制造巨头——华工科技与团结激光的成功携手给出了答案。
 

  据了解,华工激光是华工科技的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团结激光均是武汉光谷的代表性企业,此次重组被业界称之为激光切割领域的强强联合。新任华工团结激光总经理吴建国表示:“重组完成后,新公司的产值有望超过10亿元,销售规模突破12亿元,一跃成为国内激光产业旗舰。”
 
 
 
  “此次双方重组成功,标志着武汉激光产业步入了由竞争走向联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激光产业发展的阶段。”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勇分析说,华工科技与团结激光拥有共同的技术源头,也有各自的产品优势,过去由于相互竞争,制约了彼此的发展,重组后双方的优势资源将得到有效整合,技术平台、生产平台、市场平台打通使用,将提升整体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真正形成激光产业的龙头。
 

        集群发力  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链
 

     武汉不乏武钢、东风汽车这样的企业巨人,但其装备制造业总体实力为何长期逊色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发达城市?相关人士认为,缺少完善的配套体系,是武汉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以武汉神龙汽车公司为例,去年发布了150亿元零部件订单,但本地接单不到40亿元。
 

  针对配套短板,“武汉制造”已迈出向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步伐。武重利用土地置换实施搬迁改造之机,采用全新的现代设备和生产线,并在其新址周边组建武汉数控装备工业园区,将高科、华中数控、四机、长源数控、博威数控、华大电机、登奇电机以及相关联企业纳入园区,形成配套产业链。   
 
  
        目前,依托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青山重工业基地,武汉已明晰了装备制造业集群:东湖开发区—江夏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建设动力装备、机车车辆制造、船舶及配套、激光等工业园或基地;武汉开发区—蔡甸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等产业集群;青山—阳逻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建设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等。
 

  打造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武汉重点发展九大产业集群。未来几年,这九大集群瞄准国内先进水平,并将形成一个年产值过千亿元、八个过百亿元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带。“2006年武汉的GDP总量为2509亿元,到2010年,武汉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将达到2300亿元。”相关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