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 - 创新联动美好世界

专业的行业资讯 最新公司新闻

首页 动态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经济日报》 智力密集: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9-03-13
播报新闻
        在激光技术上,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并不大。”华工科技(000988,股吧)副总裁杨兴国说,上世纪60年代,激光技术诞生。7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就设立了激光学科,80年代,建成国内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90年代建立第一个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也正是光谷激光产业发展的“源头”所在。
 

      不仅是激光,在整个光电子领域,光谷也是我国智力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在武汉市52名两院院士中,就有13名是光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刘传铁列举了一连串的数据:这里集聚了42所高校和70多万在校大学生;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个国家实验室、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但是,智力密集并不一定就能转化成产业发展动力。“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有了丰富的科技资源当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宝贵条件。但如果没有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些资源也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刘传铁说。
 
 
        以技术上差距很小的激光为例,目前全国上百家激光企业,年产值也就40亿元左右,其中一半聚集在光谷;而早在几年前,世界最大的激光企业德国通快公司的年产值就已达140亿元人民币,差距不言而喻。
 
 
        产业化和做研究是大不一样的,这一点杨兴国深有体会。在改制之前,华工科技的公司高层甚至很多技术人员都有两种身份,一边是企业员工,一边是高校老师,和市场化公司相比,观念、意识都有很大差距。
 
 
        “我们提出,要像卖皮鞋一样卖激光。”杨兴国说,把实验室里“阳春白雪”的激光变成“下里巴人”,贴近市场,这对技术人员是一场观念革命:在实验室里面,教授们做基础研究,遵循的是以成果为导向;到了企业,搞产品开发,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从校办企业改制成股份公司,到搬进大学科技园“脱离”学校,再到以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上市,成为一家规范的公众公司,公司的每一步变化对员工都是一次观念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华工科技也渐渐完成了一家校办企业到现代企业的转型。
 
 
        和华工科技一样,众多脱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企业,在一次次的观念冲击下,建立起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且摸索出一整套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现在的光谷,已经形成多层次的自主创新网络: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了光电国家实验室;组织高新区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省市工程技术中心投入产业技术开发;建设了56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同时,他们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设立科技成果推介及应用专项经费,推行科技企业以无形资产作为投资的“人才资本出资”试点工作等一系列措施。
 
 
      “要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必须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转化机制。”刘传铁说,光谷还充分利用社会科研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70%中小企业的主导技术都是由此而来。一旦建立起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智力密集带动自主创新激活的产业发展动力就让人无法估量。
 
 
        2000年,烽火科技集团让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国际互联网通信标准。目前,光谷在光通信领域已经握有4项国际标准。
 
 
        光谷激光公司近年开发了3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设备和技术,创造了中国激光产业及应用的18个第一。
 
 
     华工激光公司近年先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项目等30余项,获得专利和专有技术60余项。
 
 
        华工科技图像公司一枚防伪商标就含有9项防伪技术、2项国家专利,推出的高速全息定位烫,2003年获得行业国际金奖,是10年来我国防伪行业在国际上获得的惟一大奖。楚天激光集团获批专利150多项,是我国拥有专利数量最多的激光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东湖高新区企业85%以上的原始科研成果、80%的创业人员、90%的科技骨干直接来自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十五”时期,东湖高新区共申请专利6000多项,专利申请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2007年申请专利2910件,拥有专利的企业达到10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