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科技 - 创新联动美好世界

专业的行业资讯 最新公司新闻

首页 动态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湖北 把创新写在发展的旗帜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2010-08-27
播报新闻
         一样的快捷,一样的安全;一样的舒适,一样的方便:最高时速120公里,可连续行驶500公里以上……不一样的是,这是一辆纯电动客车。今年6月,客车又一次载着四方宾客,从武汉安全驶抵襄樊。令人称奇的是,这车的研发人,是一名农民发明家,名叫曹青山,现在是襄樊高新青山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只是湖北千军万马科技创新大军中的一员。
  
        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说,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湖北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要把自主创新写在湖北发展的旗帜上,努力实现湖北科教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变,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已经吹响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集结号。
  
        做强光谷,更放大光谷
  
        这里是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套独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长距离光传输系统诞生的地方。
  
        这里是主导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80项国家标准、110项行业标准,拥有6300多项专利的地方。
  
        这里,国际金融危机吹不“冷”。2009年至今年7月,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25%以上。
  
        她,就是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从光电子信息产业起步,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服务业四大产业阔步向前,今天的光谷,已成为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辐射和带动了全省自主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2009年12月8日,继北京中关村之后,武汉东湖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意味着引领和放大。
  
        光谷是领跑者。“光电子信息技术起源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在这个领域,我们一直受制于人。但正是依靠了我们的科技创新和光谷建设的集聚效应,中国光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的技术与产品领先世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峰火科技集团的当家人童国华告诉我们。目前,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5%,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一根长1米、直径50毫米的光纤棒,国际上通常只能拉长到1000公里,光谷人却把它拉长至2000公里。
  
        下一代光盘产业,光谷人同样领先一步。2009年1月,由武汉光谷新光电公司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等机构集体攻关研发成功的“红光NVD高清视盘机”在光谷全球首发上市,打破了西方数十年行业技术垄断,迎来光盘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新跨越。
  
        科技创新,不仅创造奇迹,更创造效益。光谷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00多家,是中国上市公司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省长李鸿忠意味深长地说:光谷,在“谷”不在“光”。
  
        光谷是辐射器。今年1月,光谷企业华工科技在毗邻武汉的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建起了“分号”——葛店激光产业园,将高性能数控等离子切割成套设备生产项目“外迁”至鄂州。今年上半年孝感分园创造了1.23亿元的产值。
  
        随着光谷的“光速”发展,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而武汉城市圈内的8个中小城市,却常常因“筑巢难引凤凰来”而发愁。“所以,我们通过兴建‘园外园’、招商合作、研发合作、人才交流、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助推周边地市高新产业发展。”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卢胜说。目前,东湖开发区已在武汉周边地市,先后建设成中国光谷孝感光电产业园、咸宁产业园、仙桃产业园等一批分园区。仅葛店分园,就有20多家光谷企业在此投资,年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亿元以上。
  
        光谷是风向标。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情况下,光谷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当年,东湖开发区以43.4%的惊人速度实现跨越增长,全年220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值,占到了武汉工业总产值的四成。如今的东湖开发区,俨然已成为武汉三镇之外的“第四镇”。
  
        向光谷看齐,向创新致敬。湖北其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同样高歌猛进。
  
        荆门市主抓“循环经济”,通过科技创新,已形成粉煤灰、废气、废渣,乃至废旧电池、废旧电视、冰箱、电脑等“变废为宝”的多条循环产业链。仅废弃资源再利用就为荆门相关企业增效60亿元以上。
  
        宜昌市着眼“绿色增长”,在磷矿开发上,利用自主创新技术,改写了“嫌贫爱富”低层次开发的历史,把低品位的磷矿吃干榨尽;食品医药产业百舸争流,大小企业竞相推陈出新。如今,宜昌产品以绿色优势,创造了6个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两个亚洲第一、11个全国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燎原之势。过去被当作边角余料的黄磷,在湖北被加工转化为磷酸铁锂,成了电动汽车电池的先进原料。前不久,国家批准建设22个新能源研发中心,有4个花落湖北……去年,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亿元,增长22%,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0.4%,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28%,全省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重视所在,更重视所用
  
        光谷的背后,是120余所大专院校、140多家国家和省(部)的重点实验室、1300多家科研机构、50多位院士……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如此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让湖北人很是自豪,也让兄弟省份羡慕不已。
  
        但是,“所在”与“所用”,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丽珠得乐”花开湖北,却结果珠海;“如意纺”专利源自湖北,却花落山东……
  
        自得没有意义,困惑无济于事。
  
        掌握创新技术固然重要,但最先运用创新技术却更有意义。新技术,也是一种市场的要素,是可以流动的。所在,不等于所用;所用,才是真正的所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东湖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传铁说,制度高于技术。制度就是市场环境。环境好了,新技术等市场要素,就会按照市场规律流到你那儿去。
  
        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湖北人已在路上。两年前,湖北省高调提出,“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市场主体多了,创新的激情和总动力就大了。对此,湖北省政府一位领导指出,“市场主体是发展市场经济、积累社会财富的基本力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越管市场主体越多,越管经济越活,那才是真本事、大本事。”这些年,湖北的市场主体逐年增多,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咸宁市市长任振鹤告诉记者,咸宁市民营企业在过去的3年里,发展到2万多家。去年,全省新增各类企业11700多户,同比增长18%。
  
        湖北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着力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对创新的源头进行深度开掘,让更多的智慧变成科技创新成果;再就是,在培育市场主体、改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增强市场主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吸纳和运用能力。
  
        让科技成果真正“为我所用”,湖北不断从体制机制上探索创新。
  
        随着《湖北省科技进步条例》的出台,现在湖北不少高校按条例要求,把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纳入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去创业,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走进市场。对此,2008年,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发展的意见》,制定了“4个70%”的激励政策,明确“可将成果形成股权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等。
  
        襄樊虽然是湖北的副中心城市,但经济仍然欠发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缺资金,少技术。市委书记唐良智说,我们求不得所在,就力求所用。近年来,襄樊市用市场手段,不仅与湖北省内著名高校密切合作,而且,还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省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在,襄樊的一家企业在复旦大学建立了实验室,另一家企业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去年,全市申请专利达2302件,是2006年的两倍。为了示范和消除风险投资公司的担心,去年,襄樊市政府出资3000万元,与风险投资公司共同设立了襄樊风险投资基金,帮助回天胶业、台基半导体等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成功上市。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示范效应,引得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企业来襄樊寻找客户。8月底,将有100家风险投资公司到该市,与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对接。如今,该市9家企业入选全省44家高新技术上市后备企业。谈到深圳少科教资源却云集高新技术产业的现象时,唐良智说,我们就是要努力让襄樊成为湖北的深圳!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襄樊所用。
  
        重视投入,更重视市场。让社会资本分享科技创新的成果,同时也分担可能失败的风险。有专家强调,科技创新能否成燎原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从省到市,湖北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与社会风险投资机构,共同组成基金或新的风险投资公司,示范性地扶持成长性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效明显。目前,风险投资,正日益成为湖北企业科技创新的助推器。
  
        在湖北采访,多次听到这样一个词——“首用”。对自主创新的产品,政府部门带头“首用”,因为,“用”就是支持,“用”才能发现问题,“用”才能促进完善,“用”企业才有信心。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利税规模、增加值等指标,节节攀高。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1.54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长速度高出同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7个百分点。
  
        重视大的,更关注小的
  
        今年6月1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推进自主创新长效机制建设”文件亮点频闪。亮点之一,就是“在全省遴选150家有创新能力和创新需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工作。”
  
        湖北大院大所大企业云集,他们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但是,长期以来,大企业的强势,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小企业的成长。规模为王,还是成长性为王?湖北省委财经办公室副主任梁亚莉研究员强调,千万不能忽视中小企业这种千军万马的创新潜力!偏居湖北一隅的武穴迅达药业有限公司,由几名技术人员共同创办,员工才200多人。为了在同行业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他们不断进行科研攻关,小药厂居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让一些同行大公司也刮目相看。
  
        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体制决定了其创新的冲动、自觉最为强烈,生存逐利的本能使它更敢冒风险。在他们看来,科技创新也是利益最大化的捷径。灵活的机制,让他们常常“不择手段”,重金挖人才、买技术。
  
        位于咸宁市的能一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从2007年创立之初,就认准了“技术立厂,研发制胜”的发展思路。公司采用机动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多样化研发平台,不仅成立了湖北能一郎新能源研究院,还聘请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专家雷如清任院长,并计划在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成立分院,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还在公司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人才集聚带来科研攻关“单刀直入”,他们研发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已取得技术突破,即将进入中试阶段,年底配载上车。“民营中小企业在规模上没有话语权,但在市场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绝活’,否则,就难以立市。”公司副总裁李莺说。
 
        在创新的战场上,中小企业常常擅长一马当先。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草创之时仅是微不足道的小公司。在市场的逼迫下,华工科技抄小路、走捷径,通过收购海外3家企业获得了激光技术产业化发展突破,2000年一举成功上市。
  
        跨过江水跃海水,搏浪直接在深海。华工科技三步并作两步走,直接盯紧当时国际激光发展进程,用市场募集来的资金,全盘砸向进一步技术创新。对外他们联合国内一流下游企业与同行研发机构,组成“技术创新联盟”;对内他们实施激励机制,吸纳了大量国内顶尖人才。最终建成从海外到国内一套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
  
        并购助推后发先至,创新带来一骑绝尘。他们研制出的大功率激光器及应用分技术目前是国家标准唯一承担单位、半导体材料激光精密制造装备是我国优先发展的一类新型制造装备。华工科技激光产品不仅成为国内市场绝对垄断者,还走出国门成为战胜一个个海外竞争者的独门利器。
  
        “同样是去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不仅没受任何影响,而且还由此获得了巨大发展。第一个10亿元产值我们用了七八年时间,第二个10亿元产值只用不到两年,以后我们预计都会再以一年一个10亿元不断增加。实践证明,每一次我们都与国家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正因为坚持了科技创新,才为我们带来了一次次发展机遇和重大突破。”华工科技总裁王中说。
  
        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最直接、最灵敏,他们经常最先“感应”市场的未来,并积极回应。襄樊是湖北汽车产业走廊线上的一座重镇,一批民营企业提前“嗅”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前景,以及潜在的市场空间,近些年,铆足劲研发电动车。
  
        在上海世博会服务的200多台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就是襄樊宇清公司研发的产品。8月10日,湖北省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襄樊邓城充电站正式投入运行。目前,襄樊已初步形成了电动车产业链,在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上拥有20多项专利。
  
        湖北是农业大省,中小企业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空间广阔。地处荆州洪湖市的洪湖浪米业公司与武汉粮食学院等高校合作,以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稻谷加工产生的米糠和稻壳过去基本属于垃圾,现在成了循环利用的宝贝:稻谷—稻壳—焚烧后产生稻壳灰—白炭黑;还有一条变废为宝的链条:稻谷—米糠—米糠油—酸化油—生物柴油。稻谷经过多条产业链条后基本被吃干榨净,粮油综合利用率达99%。
  
        养殖、加工技术的创新让湖北的小龙虾成为大产业。小龙虾曾是稻田害虫,让农民避之不及。几年前潜江一些“土专家”探索出虾—稻连作模式,还解决了人工繁育的难题,简单易学,很快开始规模化养殖。如今潜江小龙虾年产值过18亿元。昔日害虫成为农民增收的宝贝,每年人均增收760多元。现在湖北小龙虾养殖面积已扩大到300万亩,加工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不仅如此,潜江一些小龙虾加工企业还与武汉大学合作研发,从虾壳等边角料中提取甲壳素及其衍生产品,靠着科技的力量变废为宝,也带动了企业的规模扩张。2008年华山水产公司投资5000万元新建小龙虾甲壳素、盐酸盐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工项目,2009年,该公司又上马甲壳素深加工二期项目,可处理湖北60%的废弃虾壳,创造20亿元的新产值。科技创新直接助推农业产业化,2009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25亿元,从事产业化经营的650万农户年户均增收1670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过程,科教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湖北正在路上。
  
        今天,千军万马“闹”创新;明天,“战略支点”昂首中部。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2010.8.23